当“波螺油子”遇上地铁……
发表时间:2022-03-23
字体:

“波螺油子”和“里院”,是青岛人专属的城市情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脚步里,这些历史文化符号将何去何从?


3月22日,在地铁1号线观象山站地铁口(原波螺油子旧址区域)的一栋历史建筑前,青岛地铁集团举行了“地铁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项目”的系列发布:青岛地铁将在苏州路地铁沿线片区和胶州路地铁沿线里院的部分区域,启动地铁沿线历史风貌恢复项目,重现城市记忆,激活历史底蕴,促进产业升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开展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双双在列。 青岛地铁启动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项目,让地铁沿线老城风貌原地“新生”,助力城市更新三年攻坚,推动历史城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依托TOD战略模式,助力青岛提升城市能级。


波螺油子和里院的“新生”

image.png 

苏州路地铁沿线片区波螺油子恢复区域示意图

 

胶宁高架路(热河路至莱芜一路)下,有一条在1897年即初现雏形的路,这条顺山就势而建、东西走向的道路,弯多坡陡,路面皆以花岗岩小方石(俗称马牙石)铺装,其独特的路形和路面被俗称为“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曾是连接热河路至莱芜一路的主要通道,两侧一度商户林立,市井人声不绝于耳,成为很多人的难忘记忆。上世纪之交,为了便捷城市交通,胶宁高架桥建设期间拆除了部分波螺油子街道,后来又进行了区域性还建。


地铁1号线经过的苏州路片区,就是波螺油子老街所在地。同样位于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胶州路里院,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颇具规模,也是青岛独有的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


地铁沿线地域广阔的历史街区,写满老城扑面而来的城市记忆,如何实现历史街区发展的提质迭代?青岛地铁在建设“轨道上的城市”过程中,一直在思考。


青岛地铁启动的沿线历史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将以波螺油子的风貌恢复为主线,通过波螺油子风貌恢复及业态引入,提升胶宁高架桥下及南北两侧的街区品质,重聚历史城区人气,让这片土地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


image.pngimage.png 

苏州路地铁沿线片区江苏路28号空间设想和概念设计

 

城市的记忆属于市民,同样需要来自民间的支持。青岛地铁面向社会征集思路,邀请市民对苏州路片区波螺油子恢复提出宝贵的策划方案和意见建议。同时,启动《我与波螺油子》城市记忆征集活动,征集与“波螺油子”相关的老物件、老照片、回忆故事等内容。


胶州路地铁沿线里院恢复项目,包括胶州路49号、即墨路24号里院,除保护性修缮建筑房屋外,将发挥连通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口的区位优势,建成集住宿、餐饮、书店、文创、休闲娱乐等业态为一体的文旅地标,以“适度”商业运营助力历史街区生命力重现。


历史街区纵贯时空,映照历史、现在和未来。地铁沿线历史街区风貌恢复将遵循“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整体思路,让历史街区蝶变升华,留住记忆,迎接“新生”。


地铁建设与城市更新的“乘法”


今年2月,青岛召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会议提出未来三年八大行动,其中就包括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 


当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遇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二者如何更好的产生“化学反应”?青岛地铁承担起时代和城市赋予的使命,厘清了一条地铁沿线周边历史风貌恢复的清晰路径。


青岛地铁此次不仅发布了地铁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共识和计划,还邀请到相关领域专家,策划先行,共同做好地铁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的规划思路,助力历史街区风貌蝶变升级。


同时,市南区、市北区有关部门也将全力支持地铁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项目,政企联手推动城市更新建设。


青岛建置130余年来,城区、街道、建筑等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元素,奇妙地连接在一起。此番对波螺油子和里院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是为了给这座城市留下更多回忆。青岛地铁这样的尝试,并不少见。


去年底,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6分钟一线穿海,五区连接、三城联动,架起“沟通青黄”的深海轨道。作为“轨道”的意义之外,1号线内的站点也像极了“艺术馆”。

 

image.png

 

比如,中山路站空间艺术墙《百年里院》,体现出了里院特色;胜利桥(纺织谷)站设计立面艺术品《织梭曲》,对纱锭、纺车、纱线等纺织工业元素进行艺术化的抽象提取,把“青岛制造”的文化符号映射到画面中来。


地铁1号线各站以“城市之光,斑斓青岛”为设计理念,将百年青岛的建筑、工业发展的记忆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呈现,营造出轻松愉悦、艺术化的车站空间,体现出了青岛百年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之路的特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客厅”。


历史城区是城市的“宝藏”,恰如其分的保护更新,既能留下城市的回忆,又能重新焕发活力,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与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携手并进,书写了一段崭新的城市故事。


TOD战略提升城市能级

 

image.png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面对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青岛地铁“助力”与“借力”并行。在此基础之上,地铁推进城市开放,还要依托TOD。       


所谓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倡导以交通站点为核心,进行片区一体化开发,通过高效合理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和多样化场景营造,打造集商业、商务、居住、生态、公服等多样化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片区中心,塑造舒适宜人、开放共享、时尚活力的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空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和谐统一。


当前,TOD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2022年,青岛地铁将按照“站城一体、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的开发理念,全力推进青岛北站交通商务区等9个TOD项目开发建设,引领城市集约高效发展。


2月22日,首个Mini TOD商业项目——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上盖商业项目土地正式启动。项目位于市北区成熟区域,人流密集、消费客群丰富,且与地铁站点紧密结合,商业潜力巨大。


3月3日,青岛地铁集团党委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专题“大动员、大讨论”会议。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刚强调,围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全面加快“三个千亿级”投资战略,其中之一就是TOD开发投资一千亿。


目前,青岛已建立了“21+N”个TOD项目库,其中21个重点项目将在三年内全部启动,沿轨道交通建地铁新城。据业内专家判断,青岛已位列TOD城市战略第一方阵。


从国内外地铁先进城市的经验来看,TOD开发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选择,是加速城市更新的必然选择。当下的青岛,亟待通过TOD模式带动城市系统性的有机更新,促进存量空间提质增效。


推行TOD城市战略,就是要变“城市轨道”为“轨道城市”,青岛地铁正以时不我待的速度,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为城市发展赋能。